首页>>组织结构>>科研机构
6.植物保护研究室
  作者: 未名   来源: 椰子研究所  日期: 2023-08-16   点击:        打印  ] 我要分享


 一、简介

以热带木本油料与经济棕榈植物重要有害生物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重点开展槟榔黄化病、椰子芽腐病、椰子茎干腐烂病等病害检测诊断、致病机理、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研究,以及椰心叶甲、红棕象甲、椰子织蛾、红脉穗螟等害虫生物生态学、危害成灾机制和监测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保障热带油料与棕榈作物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热带农业“走出去”。现有科技人员17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博士6人。

  二、研究方向

方向一:槟榔黄化病防控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

方向二:红棕象甲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方向三:椰子、槟榔等主要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研究

方向四:热带油料和棕榈有害生物生防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

  三、科技平台

国家天敌昆虫科技创新联盟

中国—阿联酋椰枣联合研究中心

海南省农业科技110文昌椰子研究所服务站

海南省院士团队创新中心(棕榈植物病害发生规律与生态调控研究)

海南省院士团队创新中心(槟榔黄化病综合防控与抗病育种)

  四、科研成果

  1. 利用天敌寄生蜂防控重大入侵害虫椰心叶甲技术

   2004年分别从台湾屏东科技大学、越南胡志明农林大学引进椰心叶甲啮小蜂、椰甲截脉姬小蜂至海南,突破规模化人工繁育、田间释放及复壮、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协同增效等技术瓶颈,根据寄主生态位特点,首创两种天敌寄生蜂混合释放技术,显著地提高了防效,形成椰心叶甲生物防治核心技术,并建立椰心叶甲天敌寄生蜂规模化繁育工厂,年产寄生蜂1.5亿头以上。目前该技术分别在国内海南、广东、云南、福建、香港、澳门等省区及马尔代夫、柬埔寨、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转化应用,技术覆盖面积达200万亩以上,挽回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保障了我国南海岛礁及其他热带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物和生态安全。成果获海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重大入侵红棕象甲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

针对红棕象甲发生危害的主要成因,建立以声音早期诊断和信息素诱捕技术为主的红棕象甲灾害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实现了红棕象甲的持续控制,成果在我国海南、广东、福建等7省区和阿联酋、巴基斯坦、沙特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100万亩次以上,挽回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槟榔黄化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生产中槟榔大面积黄化原因不清、发生机制不明,难以防控的科学问题,明确了植原体是造成槟榔黄化的重要病原之一,突破构建槟榔黄化植原体快速高效检测技术体系,研发出LAMP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微滴式数字PCR高效检测技术等,为病害诊断和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持。调查摸清海南省槟榔黄化病发生家底,基本掌握了全省黄化病发生分布和危害等级情况,为槟榔黄化病防控提供参考和建议。研发出系列槟榔黄化防控与调理新技术新产品,建立集“根部调理修复、树体免疫诱抗、叶部综合治理(媒介昆虫诱控)、林间生态调控和合理砍除病株”的槟榔黄化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建成槟榔黄化灾害绿色防控集成示范与推广基地14个,示范面积2000亩,通过综合治理,示范区内黄化植株得到了有效改善,植株明显转绿,黄化率降低18%以上,产量提升15%以上,延缓了病情的恶化和蔓延。

4.红脉穗螟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利用

针对槟榔危险性害虫红脉穗螟危害严重的现状,系统收集和整理了红脉穗螟的天敌资源,筛选出有效的生物源杀虫剂种类,研发出红脉穗螟驱避剂和产卵忌避组合物等,研究成果累计推广面积20万亩,挽回经济损失2亿元,为海南槟榔种植户增产增收和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果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