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抢救了1200多棵椰枣组培苗,扶正了上万棵作物资源,科研生产工作恢复了约60%。”9月24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以下简称椰子研究所)党委书记朱安红吁了一口气,对科技日报记者说道。
18天前,今年第11号超强台风“摩羯”正面袭击海南。17级以上超强台风在文昌登陆后,椰子研究所国家热带棕榈种质资源圃的椰子、槟榔、油棕等作物资源大面积折断或倒地,直接经济损失超过9000万元,其中,种质资源损失6000多万元,科学仪器设备损失近700万元。
超强台风“摩羯”登陆海南文昌后,国家热带棕榈种质资源圃的椰子种质资源受损严重。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摄
台风过境后,中国热科院院长黄三文第一时间带队赶赴椰子研究所指导灾后重建工作,争分夺秒、科学安全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椰子研究所全体干部职工信心与信念不倒,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恢复科研和生产生活秩序。
椰子研究所全体干部职工没有歇息一天,一边加紧开展生产自救和复工复产工作,一边马不停蹄深入海南多个乡镇,对接椰子、槟榔等种植企业和大户,为受灾地区农业生产恢复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国家热带棕榈种质资源圃是目前我国最大、保存热带棕榈资源最为丰富的种质资源圃。经过椰子研究所40多年的努力和建设,这里保存了1000多份、7000多株珍贵的热带油料和经济棕榈种质资源。
“用了10年时间,我们已经筛选出几份椰子优异种质,正准备进入下一阶段——繁育种果并布点试种,进行进一步的观察。这次台风把这些种质连根拔起,有的茎干直接折断,其中,包括一株跟踪了10年、甜度可达7%的难得样本。”椰子研究所博士刘蕊不无惋惜地说。
9月13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博士刘蕊在抢救椰子种质资源。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摄
椰子树,其如羽状全裂片似的树冠、无枝无蔓的树干、葫芦头状的根基,使其年年抵住台风袭击,被认为是最适合在热带岛屿和海南生存的木本植物,为何在这次台风中也遭遇如此大的“伤害”?
“摩羯”是自1949年以来秋季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台风,再加上国家热带棕榈种质资源圃所在地恰好在台风登陆地文昌。”椰子研究所副所长陈刚告诉记者,虽然台风前所里已经做了预案,加强了防护,但没想到还是会遭受这样的损失。
“通过这次强台风,我们也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种质资源。我们已着手推动下一步的工作了。”椰子研究所所长胡伟表示,要尽快建立椰子等热带棕榈作物的离体保存库,拓宽种质保存途径,提高种质保存的安全性。另外,他们将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在不同的地区建立备份圃,应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对种质保存的威胁,降低种质保存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在开展生产自救的同时,椰子研究所按照中国热科院部署,履行“一所对一县”职责,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最快速度组织精干专家制定《椰子、槟榔台风防灾减灾技术明白纸》《椰子槟榔台风后重要病虫害防灾减灾技术明白纸》,并广为宣传和向种植户发放。同时,他们集结所里的党员干部、科研骨干、博士服务团,组建3支党建引领科技救灾小分队,累计派出专家60余人次,奔赴受灾乡镇开展灾后恢复技术现场指导工作。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技术人员到园区开展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受访对象供图
“抢救台风吹倒的椰子树要分优先级别,建议树干3米以下的全力救治,3米以上的酌情救治;扶正角度以倒伏方向一侧土壤中根系不拉扯断为止,不能强行扶直。”椰子研究所技术人员忙碌奋战的身影,仍然在田间地头晃动。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朱安红坚定地说,抵御超强台风和灾后恢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预计国庆节前,所里各项工作将会全面恢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