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栏目>>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中阿友谊之果助力产业振兴
  作者: 农民日报   来源: 椰子研究所  日期: 2025-08-07   点击:        打印  ] 我要分享

 8月4日,椰枣引种试种观摩会暨椰枣科技与产业合作签约仪式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与元江县人民政府联合推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共同见证中阿椰枣合作成果。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以山介绍,2019年7月,阿联酋提出赠送中国10万株椰枣苗、在中国发展椰枣产业、与中国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作为具体实施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组建专业团队,严格遵循“分批引进、多点试种、逐步优化”原则,分两批成功引进2.5万株椰枣苗,在海南文昌建设椰枣种苗隔离检疫圃与种质资源圃,在海南、云南、四川等省份的十四个市县进行试种,建设中国—阿联酋椰枣区域试种基地,开展椰枣不同品系精准评价,为新品种培育与产业规划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以山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所长胡伟采摘品尝椰枣果实。 张敬宇 摄


 元江县拥有“天然温室”之称,年平均气温24.1℃,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与椰枣原生环境高度契合。元江县副县长周先艳称,自2019年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签约共建试验站以来,当地已建成38亩椰枣试验示范基地,种植722株,单株挂果最高达122.3公斤。


 椰枣是兼具经济、生态、文化多重价值的作物。”热科院椰子所所长胡伟详细介绍,作为重要经济作物,椰枣在适生区每亩种植16-20株,定植3-5年后结果,8年进入盛产期,单株年产果量可达100公斤,经济寿命50-70年;果实含糖量高,膳食纤维丰富,个别品种B族维生素含量远超常见水果;椰枣树耐盐碱、耐干旱,根系发达,具有防风固沙和生态修复功能;椰枣文化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胡伟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已建成70亩椰枣隔离检疫圃和种质资源圃(中阿椰枣友谊林),收集全球椰枣种质资源100余份,突破组培繁育技术瓶颈,建立红棕象甲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科技支撑。此外,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阿联酋相关部门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在阿布扎比挂牌成立“中国热科院热带农业海外科技中心”,组织3期国际培训班,培训9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学员近百人次,提升我国椰枣科技国际影响力。


 当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与云南新兴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元江椰枣种质资源、科研种植示范基地,为下一步产业推广起到示范作用;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达成合作,开展萨王纳典型区域试种和椰枣生态影响基础研究,旨在强化“科研+产业”协同,推动技术成果在云贵川干热河谷落地转化。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张宁博士介绍,在麻子寨基地,试种的椰枣已连续3年稳定开花结果,试种的椰枣产量高、果实大、味道好,尤其是半干食种和鲜食种两个类型,在种植第3年就开花结果,果实单宁含量低,口感好。目前定植的269株阿联酋赠送椰枣苗在云南元江长势良好。


 此次活动展示了中阿农业合作的丰硕成果,更标志着我国椰枣产业有望从“试种成功”迈向“规模化发展”。随着各项合作的推进,椰枣这一“中阿友谊之果”将为我国热区乡村振兴和生态修复注入新活力。


 新闻链接:

https://newapp2.farmer.com.cn/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54278&cId=0&fromFlag=2&tencentShare=1&tencentShare=1&tencentShare=1&tencentShare=1